苏州才子

姓名:郑子牧
学校:苏州中学
评价:“全才,不是偏才”
现场直击
10分钟,6个孩子冲刺北大梦
昨天下午1点半,记者来到苏州中学综合信息楼的面试现场。
据了解,苏州中学的这次面试程序较为严谨。通过前几天的初选,首先确定了自主招生学生名单,而这6位学生就是名单中成绩排名的前几位,其中有2位学文科,4位学理科。
面试从现场抽签开始,决定学生的面试顺序及面试题目。每位学生有10分钟的准备时间,然后开始限时10分钟的陈述答辩,其中包括简短的自我介绍,以及一个综合问题阐述和英语问题回答。最后由校长室组成的专家组进行打分,最终决定最高分为推荐人选。
整场面试的出题思路比较宽,6道综合阐述题中不仅有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假设引出的“如果让你自由投胎,选择生活在什么时空区间”,也有“谈数、理、化、生、史、地、政学科之间呈现的‘美感’或‘艺术性’”,有“谈对文科分科的看法”,也有“对奥巴马获得2009诺贝尔和平奖的看法”等等,但这些棘手的问题并没有难倒各位选手。
一个多小时紧张面试后,专家组立刻进行了讨论评分。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的等待,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,苏州中学校长张昕郑重宣布当选者是郑子牧时,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他们说
旁听者说:
这样的面试很公平
记者在面试现场看到,除了有参加面试的6名学生,后排还坐了不少其他人。原来,为了体现面试的公平、公正和公开,学校还特别邀请了面试学生的家长、班主任老师等20多位旁听者参与面试全过程。
学生李丰安的爸爸、妈妈和妹妹都来到了现场。李先生表示,这样的家长、老师也参与的面试很公平,也能让他进一步了解学校里的儿子到底什么样,更可以在现场为他加油鼓劲。
校长说:
不能让其他同学有挫败感
苏州中学校长张昕表示,6位学生的表现都很优秀,面试表现都不错。大家以较放松的心态去经历过这场特殊的面试后,心理素质足以应对今后的各种面试。对于北大的这一创新举措,大家要以支持、平常、宽容的心对待,特别是我们的高考同学。这一个名额是少,但也足够了。因为其他同学也有机会进北大,要相信自己的能力。“如果这一个名额让一个同学高兴,而让其他同学有了挫败感,那我情愿把名额还给北大。”
当选者说:
我想攻读经济专业
戴着眼镜、穿着格子外套的郑子牧倒显得有点意外。他笑着对记者说,其他选手的实力都很强,自己的发挥基本正常,但英语答述不太满意,“给当英语老师的妈妈丢脸了”。在年级排名文科第一的郑子牧自我评价是:“全才,不是偏才”。作为学生会文体部部长和社团管理中心负责人,他是校园里的活跃分子,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比赛。军训表演中,他的单口相声更是全校闻名,使其成为苏州校园名人。“我从小就不怯场,经常参加小提琴比赛、唱歌比赛,今天的面试根本不紧张。”
踏入北京大学这所名校一直是郑子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,如今顺利获得这个宝贵的推荐名额,郑子牧感觉自己的压力也很大。“不仅是全校,整个苏州地区就我这一个,这是北大对苏州中学的信任,也是学校对我的信任,一定不能辜负这么多的期望。”他表示,自己接下来将继续准备高考复习,并计划用2个月时间看完10本课外书,如经济学类的书。
喜欢经济的他表示,如果能顺利考取北大,会选择攻读经济专业。
顾秋萍
声音
“我想推荐怪才,
可惜没有”
纵观此次各地校长推荐学生上北大的评选尺度,除个别表述小有差异外,对推荐学生的基本要求大同小异,都很强调学业成绩要突出。重庆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此次也入选北大实名推荐的校长名单。与其他校长类似的是,他此次也是按照学业成绩来评判的,而且请了重庆市公证处进行全程公证。他欣慰地说,对于公平性,学生和家长一点儿都不用担心。但他内心并不想如此。他说:“其实我是想推荐真正的偏才、怪才去上北大的,这样的学生当中有很大可能出现真正的人才。”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非常遗憾地说:“很可惜,没有”,“怪才、偏才不是每年都有的。2008年有个这样的学生,清华面试的时候给了A++,目前这个学生在武大,清华觉得非常可惜。”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也曾说,“要推就推那些某一方面特别有才华、而在其他方面暂时略有不足的学生,否则宁可不推”。
当然,只推荐成绩优异、全面发展的学生,同学服气,老师喜欢,可以服众,不会被怀疑有“猫腻”,却会使推荐失去了意义。因为这样的学生参加常规的保送考试,或者干脆凭高考的硬分数,上北大的把握也很大。这样的推荐,反而使其失去了不拘一格挑选人才的新意。校长实名推荐的本来目的,是要把难以通过考试成绩评判其才华的学生选拔出来,意在“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”,多给一些特长突出的学生以机会,例如当年中英文俱佳,数学却常常挂科的钱钟书。
北大传统是“不拘一格降人才”,北大招录偏才的事实并不鲜见。如1937年北大招生,张允和数学考零分,作文却相当好,其他科目较平均。时任中文系主任的胡适看到张允和的作文,立刻大喊“这个学生我要了”。在胡适的坚持下,北大终于破格录取张允和。又如10岁出版个人诗集,14岁考入北大,35岁被破格晋升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的田晓菲,1985年被北大外语系破格录取,其时正在天津十三中初中读书。但现在许多中学名校中,“偏才”肯定不多,因为这样的学校已经通过层层选拔,把各科发展全面的好学生都筛进了学校。“偏才”大多被筛掉了。也许,我们该从名校的这种推荐行动中,反思学生的培养和选拔方式。只有本着培养学生、人尽其才的原则,用全新的眼光来评判每一个学生,创新推荐标准和方法,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。 太 白